1、隐瞒包庇罪所得如何断定
在国内法律中,“隐瞒、包庇犯罪所得罪”指明知物品来自犯罪活动,却故意隐藏或掩盖。审判时,法官考虑被告人认知状况、掩盖方法及财物性质价值。若证据显示被告明知物品来源,则构成犯罪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二条
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、转移、回收、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办法掩饰、隐瞒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紧急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单位犯前款罪的,对单位判处罚金,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职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职员,根据前款的规定处罚。
2、隐瞒包庇罪所得如何判
对于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,应依据具体状况和有关法律定罪处罚。一般而言,若故意隐藏、转移或掩饰犯罪所得,可能被判三年以下徒刑、拘役或管制,并处或单处罚金。情节紧急者,可处三年至七年徒刑,并处罚金。单位犯罪时,除对单位判处罚金,还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及责任人按上述规定处罚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二条
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、转移、回收、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办法掩饰、隐瞒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紧急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单位犯前款罪的,对单位判处罚金,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职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职员,根据前款的规定处罚。
3、隐瞒包庇罪的量刑标准是多少万元以上
国内刑法规定,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,金额达3000-10000元,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,并处罚金。情节紧急者,可判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量刑不只看金额,还考虑其他原因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条
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、财物,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情节紧急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犯前款罪,事前通谋的,以一同犯罪论处。
隐瞒、包庇犯罪所得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、转移、回收、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办法掩饰、隐瞒的行为。
断定此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原因,如行为人的主观明知程度、具体的行为方法、涉案财物的性质和价值等。主观上,行为人需要明知所处置的财物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。客观上推行了窝藏、转移、回收、代为销售等行为。
比如,假如行为人辩称自己不明知,但依据财物的来源、买卖价格、买卖方法等明显不符合正常状况的,可以判断其明知。